短链脂肪酸(SCFAs)应用广泛,可作为强化生物脱氮除磷过程中的碳源,生产可生物降解塑料,同时可进一步分解为沼气、氢气等能源,并用于发电等。目前,人们主要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取SCFAs,由于化石原料的短缺,生物发酵法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。污水处理厂中,活性污泥法的普遍使用导致了大量剩余污泥的产生,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二次污染,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负担。通过调研发现,可以将污泥进行发酵来制取SCFAs。
为了研究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在厌氧发酵过程中对产生SCFAs的影响,前期利用牛血清白蛋白和葡萄糖作为代表性底物,结果表明,在pH为10和5两种条件下,利用蛋白质产生的SCFAs量要明显高于利用碳水化合物产生的。张振宇研究了污泥联合不同基质的厌氧发酵产酸效果,结果发现蛋白质组的产酸效果最佳。可见,蛋白质有很好的产生SCFAs效果,提高底物中蛋白质含量是否能提高产物中SCFAs产量,还有待验证。秦玉格的研究表明,游离氨(FA)预处理能够破坏污泥絮体的胞外聚合物和包裹在其中的微生物细胞(膜)壁,促进SCOD的溶出。借助FA的作用,可以节省碱性药剂投加量。通过模拟不同FA预处理浓度下厌氧发酵各阶段,发现FA对产乙酸阶段无明显影响,对水解酸化和同型产乙酸阶段只有轻微的抑制作用,对产甲烷阶段抑制较严重。提高底物中蛋白质含量后,生成的氨氮量也会随之增加,而由氨氮形成FA的量与系统中pH相关。
餐厨垃圾成分复杂、性质多变,由于每个地区饮食结构不同,导致餐厨垃圾的性质发生变化。直接用于厌氧发酵,即使是相似的研究,得出的结果也往往不尽相同。因此,有必要对餐厨垃圾主要代表性组分的发酵性能进行研究。餐厨垃圾有机物中主要有三种成分: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和脂质,笔者关注的是蛋白质类餐厨垃圾,即经过测定后,若蛋白质含量最高,就属于这一类垃圾。将蛋白质类餐厨垃圾添加到污泥中,可以在性质上形成互补,实现两种废弃物的集中处理,发挥规模效应。笔者通过提高底物中蛋白质含量来产生更多的SCFAs,并筛选出强化SCFAs产生的最佳pH条件,旨在为环境中有机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思路。
1、材料与方法
1.1 混合底物和剩余污泥的初始特性
蛋白质类餐厨垃圾不仅蛋白质含量丰富,而且含油量和含盐量较高。为了减少干扰,采用豆腐进行实验,豆腐中富含植物蛋白,符合实验要求。剩余污泥取自天津市某污水处理厂二沉池。反应瓶中的总固体(TS)质量为10g。在混合底物中,因为蛋白质类餐厨垃圾和污泥有机物中都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,所以将两者按TS质量比为1∶1进行混合,混合底物和剩余污泥的pH分别为5.9±0.08、6.0±0.12,含水率分别为(96.60±0.35)%、(97.98±0.25)%,TS含量分别为(3.45±0.18)%、(1.79±0.42)%,挥发性总固体(VS)含量分别为(2.54±0.15)%、(0.89±0.17)%,总化学需氧量(TCOD)分别为(1172.32±54.44)、(780.77±155.89)mg/gTS,溶解性化学需氧量(SCOD)分别为(69.56±8.29)、(4.50±0.87)mg/gTS,总蛋白质(TPN)分别为(642.09±50.14)、(389.13±79.82)mg/gTS,溶解性蛋白质(SPN)分别为(7.87±0.53)、(3.00±0.58)mg/gTS,总碳水化合物(TPS)分别为(146.66±5.73)、(101.15±9.57)mg/gTS,溶解性碳水化合物(SPS)分别为(2.85±0.17)、(0.50±0.08)mg/gTS。
1.2 间歇式发酵实验
将混合物和污泥分别放入500mL锥形瓶中,瓶口用纱布包裹。使用2mol/L的NaOH和HCl溶液将底物pH分别调节为4、6、7、8、10,不调节pH组作为空白对照。将反应瓶放入恒温振荡器中,在150r/min、35℃条件下反应8d。每隔24h调节1次pH,并于1、3、5、7、8d分别取10mL发酵液,在11000r/min下进行离心,采用0.45μm滤膜抽滤后,立即测定过滤液的SCFAs、SCOD、SPN、SPS。
1.3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
TS和VS采用重量法测定,TPN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,SPN采用Folin-酚法测定,TPS和SPS采用蒽酮法测定,TCOD和SCOD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。SCFAs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,载气为氮气,使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(FID),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200和220℃,柱温采用程序升温,在45℃下运行1min,然后按照10℃/min的速率升温到160℃,保持此温度运行3min,再以30℃/min的速率升到230℃,保持运行5min,色谱柱采用毛细管色谱柱(60m×0.25mm×1.4μm),液体进样量为1μL,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。
2、结果与讨论
2.1 SCFAs产量分析
pH和发酵时间对SCFAs产量的影响如图1所示。可知,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底物,碱性条件下的SCFAs产量要明显高于酸性条件下的,混合底物和单独污泥都在pH为10时达到最大值,分别为215.9和35.5mgCOD/gTS。混合底物的最大SCFAs产量是单独污泥的6.1倍,表明了向污泥中添加蛋白质类餐厨垃圾能够明显提高SCFAs产量。
混合底物的SCFAs产量在第5天之后快速下降,可能存在产甲烷菌的消耗。实验过程中每天只调节1次pH,即使在pH为10的反应组,pH也可能下降到适宜产甲烷菌生存的环境。苑宏英采用剩余污泥作为发酵底物,最大挥发性脂肪酸(VFAs)产量达到2770.4mgCOD/L(200.6mgCOD/gTSS),而本实验中,混合底物最大SCFAs产量只有215.9mgCOD/gTS,可能是被产甲烷菌代谢掉了。
2.2 强碱性条件下SCFAs的产生机理
底物的溶出效果可以通过SCOD的变化来反映,混合底物和单独污泥的溶出情况如图2所示。两者都在pH为10时达到最大SCOD/TCOD值,从单独污泥的13.87%上升到混合底物的29.38%,表明混合底物中有机物更容易被释放出来,即添加的蛋白质类餐厨垃圾更容易被溶出。
TCOD主要是由TPN和TPS组成,对于混合底物和单独污泥,TPN含量都要远高于TPS,TPN/TPS值从单独污泥的3.85上升到混合底物的4.38。可见,两种底物的有机物中都以TPN为主,向单独污泥中添加蛋白质类餐厨垃圾后,混合底物中蛋白质含量会进一步增加。然而,TPN/TPS值仅仅提高了0.53,对蛋白质含量的提高有限。不过以TPN为主的蛋白质类餐厨垃圾有很好的溶出效果,添加后增加了底物中易于被利用的蛋白质含量。前期研究表明,蛋白质比碳水化合物有更好的产酸效果,从而极大地提高了SCFAs产量。
与水解发酵相关的微生物对pH适应性很强,可以在pH为3~10范围内顺利进行反应,当pH调为10时,微生物活性并不是最高,不是SCFAs产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。因此,pH为10反应组SCFAs产量大量增加,可能并不是由微生物的高活性导致的。对于这两种底物,pH为10反应组SCOD含量均高于其他反应组,与图1中SCFAs产量保持一致。这表明,强碱性条件有利于有机质从固相转移到液相,可为后续发酵产酸细菌提供底物,从而产生大量SCFAs。
2.3 pH为10时混合底物中SCFAs的组成
对于混合底物,pH为10反应组的SCFAs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反应组,其中,SCFAs组分含量和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。乙酸是SCFAs最主要的成分,在总SCFAs中所占比例始终保持在50%左右。乙酸可以通过乙酰辅酶A转化生成,也可以由其他SCFAs通过产氢产乙酸菌的作用生成。发酵前5d,丙酸含量仅低于乙酸,且第3天达到最大值,后期不断降低,没有积累。这可能与实验采用纱布包口的锥形瓶作为反应器有关,产生的H2可以逸出来,不会提高系统的H2分压,这样也就不会对丙酸代谢产生抑制。对于异丁酸、正丁酸、异戊酸、正戊酸这4种脂肪酸而言,无论在含量还是所占比例方面,都比较低。这可能是由于系统中产氢产乙酸菌活性较高,将其代谢掉了。SCFAs的种类和含量对其后续利用至关重要,例如:将SCFAs用于补充反硝化脱氮过程中所需的碳源。由于利用SCFAs的优先顺序为:乙酸>丁酸>丙酸,因此,实验所得发酵液有利于后续应用。
3、结论
蛋白质类餐厨垃圾中含有丰富的、易于被利用的蛋白质,添加到污泥中以后可以明显提高混合底物的SCFAs产量。强碱性条件能够保证最佳的产酸效果,pH为10反应组在第3天达到最大SCFAs产量,为215.9mgCOD/gTS。其中,乙酸占总SCFAs的比例为49.7%,丙酸占24.1%。
广东建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废水处理、工业废气处理和环境修复的环保设备研发与销售服务的企业。为工业企业和市政工程等项目提供工业废水处理、工业废气处理、有机废气VOCs处理的一体化解决方案,从“工程设计”、“工程承包”、“设备采购”、“安装调试”、“耗材销售”、“运营管理”、“环评办理”等环节提供专业的差异化服务,联系电话:135 5665 1700。